为啥你的蚊子包比别人的更痒 并非因为你血“甜”
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?和朋友一起在户外野营,明明站在同一个草地上,别人若无其事,而你却已经被蚊子咬得满腿红肿、奇痒难耐。更让人费解的是,哪怕大家都被咬了,有的人只留下一点淡红印记,有的人却要连抓好几天,还可能引发大面积过敏反应。微信pk10群
为什么同样是蚊子咬,不同人会有天壤之别的反应?过去,我们总是归结于皮肤敏感或者体质差异,甚至开玩笑说“你的血比较甜”。但这些说法并不能真正解释,我们的皮肤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做出痒这个反应的,又是谁在调控它的阈值。
最近,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们在《自然》(Nature)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,首次揭示了一种此前几乎不为人知的免疫细胞——GD3型γδ T细胞,可能是决定我们痒不痒的幕后推手。这些细胞通过分泌一种名为 IL-3 的分子,悄然影响着我们皮肤里的感觉神经元,调控它们对蚊子唾液这类过敏原的敏感度。
瘙痒不只是神经的事
在我们的印象中,瘙痒似乎是最典型的神经性瘙痒,蚊子叮咬、衣服摩擦、头皮发紧,往往第一反应是痒了就挠一挠。但现代生物学研究发现,瘙痒其实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联手演出的复杂互动,甚至在过敏性瘙痒中,免疫系统往往是先发指令的一方。
首先,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感觉器官,密布着各种类型的感觉神经元。这些神经元不仅能感受到温度、压力、疼痛,还能识别出瘙痒这种特殊信号。当蚊子叮咬皮肤时,它的唾液中包含多种蛋白质,会被神经元误认为是入侵者。这些神经元立即启动保护机制,传递电信号,引发抓挠行为——这是瘙痒的第一层机制。
页:
[1]